原定于3月31日去香港,因为一场备受关注的展览,我把行程提前了两天,29日从景德镇出发,30日直奔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于3月28日至3月30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今年的香港展会汇聚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240间艺廊,其中23间艺廊为首次参展。巴塞尔艺术展作为全球的艺术盛会,一直是当代艺术的风向标。今年的香港站展览,以多元化艺术形式和跨文化表达方式,再次吸引了全球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踏入展馆的那一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张力的艺术空间。展厅内灯光柔和而精准,每一件作品都被精心布置,仿佛在等待观者的凝视与解读。
人群在作品间穿梭,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庄重又开放的氛围。观展过程中,我不仅领略了全球艺术的风貌,更在作品的细节中感受到艺术家们对传统与当代、文化与历史的深刻探索。
在“艺聚空间”展区,几幅巨型织物作品让我震撼不已。据我了解,这件织物作品创作于菲律宾侨民艺术家Pacita Abad 20世纪90年代常住印尼雅加达期间,融入了她在当地市场中收集的蜡染和扎染织物。这组被誉为“在材料运用上无所不包的创作”,将个人传统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演绎得可感可触。展览现场,广直高(Naotaka Hiro)的作品《The Swimmer》所带来的视觉震撼同样令人“惊心”。色彩语言在作品中的大胆运用,各种材质的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艺术场域。我站在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去,试图捕捉它所传递的复杂情感。
其实,在我踏入展馆的那一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奇幻世界。
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呈现了一场关于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技术与艺术的深度对话。而在这众多的艺术形式中,传统工艺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成为了我关注的焦点。
在展览的作品中,有许多作品的多元素融合、跨文化表达,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工作者,这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让我意识到,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媒介,能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桥梁。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陶瓷艺术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对展览作品的细细回味,我得到了一个启示: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陶瓷艺术可以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纽带。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站的观展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陶瓷艺术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潜力。陶瓷艺术并非一个过时的媒介,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表达形式。它既可以承载传统技艺的厚重,也可以拥抱当代艺术的创新。陶瓷艺术的发展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共鸣。
通过跨界合作、技术革新与文化对话,陶瓷艺术不仅可以延续其历史价值,更可以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正如巴塞尔艺术展所展现的那样,艺术的未来属于那些敢于打破边界、拥抱多元的创作者。而陶瓷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也将在这一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尽管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已于30日落幕,我想展览所展出的作品给我带来的思考与艺术实践,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