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是实现陶瓷艺术理想的桥梁。我一直这么坚信和坚持着。
大家都知道,陶瓷具备工艺和艺术两种属性,两者的关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既有区别,但是又没有明确的区分。但是从更具体的层面来说,陶瓷工艺应该是陶瓷最基本的属性,艺术的演绎,多是建立在工艺的基础之上。从开始陶瓷艺术创作伊始,关于工艺的思考,就一直伴随着我,而当决定了将民俗展现在陶瓷上之后,这种思考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
那还是在2000年左右,我作为陶瓷艺术家,代表景德镇前往马来西亚进行文化交流。在旅居国外的那段时间里,我接触了很多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也与不少当地华侨成了朋友。某次聚会,一位已是花甲之年的华侨,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给她看,那是厚厚一大摞艺术画册,里面全是剪纸、年画、皮影、脸谱等民俗艺术品。老华侨的话打动了我,他说,“看到这些就像看到祖国一样,倍感亲切,可是咱们民间艺术的精粹,却随着时代发展被遗忘,看着这么好的东西一点点消失,实在太可惜了。”
独自身在异乡的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的一切,我特别理解华侨心中那份令人牵肠挂肚的乡愁。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底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我要去探索并还原古老的民俗文化,让更多人,让世界都了解民间艺术的魅力。
这是我“母子情”系列作品诞生的源头。在作品创作之初,我尝试了种种表现技法,如粉彩、古彩、新彩等等,始终都无法我心里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与初衷,于是,我不停地在色料上去研究、突破,我理想的色彩是有强烈的比较感、时代感,用色彩的语言来还原强烈的心理。通过反复试验、试制,我在工艺上突破了原有色彩的束缚,我把这种色彩命名为复合彩,2020年6月,复合彩获得发明专利。
复合彩工艺的成功研发和突破,为我的陶瓷艺术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这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我谓之为“新古彩”的陶瓷艺术创作。复合彩是工艺,新古彩是艺术表现形式,复合彩工艺的出现,打破了色彩与线条的禁锢,实现了艺术表达上的相对自由,也为陶瓷艺术与版画、国画、年画的等艺术的融合开了一道互通的窗。
今年4月份,沐一老师莅临蔡玲玲陶瓷艺术博物馆参观时,看到近几年我的陶瓷艺术作品的变化时,她问这是陶瓷艺术的哪一种表现形式?我告知,这是一种新古彩,它与传统古彩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远看,有着“美在大红大绿,妙在古色古香。”特征,进而细看,其色彩和表现技法却是包罗万象,工与写、线条与色彩,在此运用得却是自由的,一切是为表现主题所服务的。
正如沐一老师所描述:这些,在近几年创作的“母子情”系列作品中可以展现,如把中国的年画、版画、剪纸等作为艺术表现特征,大胆、清晰、趣味、生动地勾勒出中国乡村女性与孩子之间的那种母子深情、脉脉温情,快乐神情,最终升华为祖国母亲的大爱真情。再如生肖瓷系列作品,通过夸张、形变、嫁接、图案、用色等等,使每一个生肖形态造型饱满,在有限的空间里,用“热烈调”把中国传统生肖文化要传递的喜气、瑞气、福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复合彩到新古彩,是从工艺到艺术的一个探索过程,也是一个相较漫长的过程,尽管其中会有一道又一道待攻克的难题,我想,我会义无反顾地置身其中,因为热爱,让探索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