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玲谈古彩#8
瓷画之基是瓷与画,是工艺与美术的融合体。
尽管曾经有过“陶瓷美术是不是艺术”这个话题之争,但我始终坚持“瓷”“画”不分家的观点,也尽管“工艺美术”之前加了“工艺”,但其艺术的属性是不可否认的。瓷画之基是瓷与画,是工艺与美术的融合体。
谈到这里,我就想聊一聊古彩瓷画与人文画的关系。古彩陶瓷装饰以其色彩鲜艳、构图严谨、图案丰富而著称。文人画则以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为依托,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写意境界。二者看似风格迥异,但其内在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句古语道出了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情感与思想。古彩陶瓷装饰虽以装饰性见长,但并非单纯的视觉享受,其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追求。而文人画强调 “画者,文之极也”,认为绘画是文人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古彩与文人画在艺术追求上有着共同之处,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与精神寄托。
从审美观念上看,文人画对古彩陶瓷装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文人阶层对瓷器等工艺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其审美观念逐渐渗透到古彩装饰中。“画须有法度,根基深远,临摹古人,在得其大意,而所贵乎,神妙者,又在舍法度而纵横,独来独往。” 这一画论深刻地阐述了文人画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的特点。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古彩瓷器装饰中,这种追求有所体现。山水题材开始出现在古彩装饰画面中,但并非简单地复制文人画的风格,而是根据古彩的装饰工艺特点进行重新演绎,使其既符合古彩的装饰风格,又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境。
在构图方面,文人画讲究“经营位置”,追求画面的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古彩陶瓷装饰在传统构图基础上,也逐渐融入了这些理念。“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画家在创作之前需要对画面的整体布局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古彩艺人在装饰设计时,也逐渐开始注重画面的节奏感和整体感,通过对图案的巧妙安排,使画面既有装饰性,又不失意境之美。例如,在一些古彩山水题材瓷器上,远山近水、亭台楼阁的布局不再是简单的对称式构图,而是更加注重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体现了文人画审美对古彩构图的影响。
在色彩运用上,虽然古彩以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为特点,但受文人画审美观念的影响,也逐渐出现了更加淡雅、含蓄的色彩搭配。文人画崇尚“墨分五色”,以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画面的丰富层次。古彩艺人借鉴这一理念,在色彩运用上更加注重色彩之间的相互呼应和融合,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色彩堆积。例如在一些古彩花鸟题材瓷器上,除了传统的红绿搭配外,还会加入一些淡雅的粉色、浅蓝色等色彩,使画面更加和谐、富有韵味。
古彩与文人画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古彩为文人画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使文人画的意境得以在陶瓷装饰上得到呈现。文人画则为古彩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使其从单纯的装饰艺术向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迈进。“故艺术之事,舍美则无以言,美之事,舍画则无以言,画之事,舍文则无以言。” 瓷与画的交融,正是中国传统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相互借鉴的生动体现,它们与其他艺术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绚丽多彩,为我们创下了无尽的艺术宝藏和精神财富。
景德镇蔡玲玲陶瓷艺术博物馆是经江西省文化厅于2013年批复成立的一家个人艺术类博物馆,景德镇市“千馆之城”首批创建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法人是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西省蔡玲玲古彩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蔡玲玲博士。博物馆以蔡玲玲馆长40余年陶瓷艺术创作历程为主体,是集陶瓷艺术展示、交流、文创、体验、研学、技艺传承、文化传播、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平台,是一家立足瓷都、面向世界、传播文化、服务行业的陶瓷艺术类民办博物馆。
博物馆设有蔡玲玲陶瓷艺术馆、非遗馆、陶瓷手工制瓷体验馆、陶瓷生活美学文创馆、文化交流和设计中心以及配套有餐饮、茶咖、特色民宿等休闲公共区域。
蔡玲玲陶瓷艺术博物馆致力于文旅融合发展,先后与泰国东方大学、南昌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高等艺术院校产、学、研、教基地。通过一系列品牌化运营的探索与实践,蔡玲玲陶瓷艺术博物馆已成为景德镇对外文化展示的窗口,景德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蔡玲玲,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创新艺术金奖、第二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鼎奖”;百花杯金奖;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华工艺精品奖”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神工杯”大赛金奖;第十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最佳创意奖;“红色中国”作品展终身成就奖等百余奖项。